涂运骅, 孙效燕, 李松, 许云霞, 刘桑, 居远道—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摘要:随着高密度趋势的演进,镀通孔(PTH,Plated Through Hole)的厚径比越来越 大,其自身的可靠性以及PCB可靠性设计方法均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值得关注的 是,这种趋势也对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铜镀层的结晶状况被认为是影响 可靠性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从一个实际的案例出发,探讨了铜镀层结晶对于 可靠性的影响,提出了异常结晶的失效机理与规避建议。 |
![]() |
![]() 然而,PTH的可靠性并不唯一取决于设计因素,PTH孔 铜,像其它金属材料一样,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它的微观组 织与结构,可事实上我们对此却关注得很少。究其原因, 一是普遍认为通孔的可靠性是设计问题,对制造的相关环 节往往由制造商自行解决,在铜结晶方面到目前还没有任 何一个标准提及,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微观研 究依赖更精密的设备,电镀铜的晶粒一般在微米级,其晶 粒缺陷尺度更小,必须采用SEM/TEM(扫描电子显微镜/透 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方法,超出了常规检测的范围(通 常的来料检验,一般使用金相显微镜就可以了)。反观金 属结构件,由于晶粒尺寸比电镀金属大1-2个数量级,所以 铁和铜等材料的组织及结构已经得到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值得庆幸的是,电镀与铸造、轧制等成型方式相比只是结 晶的驱动力、动力学行为有差异而已,并没有本质上的不 同,传统的金相组织结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均适用于电镀 铜。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本文从一个PTH孔镀层失效案例出发,从微观组织结 构的角度分析了其失效机理与原因,并提出了对于铜镀层 的检验方法。 背景 进一步的腐蚀之后发现,镀层的结晶与正常的镀层具有 明显的差异(见图1),这是否是导致早期失效的关键因素呢? 试验设计 1、扫描电镜观察。采用Quanta ESEM环境扫描电镜对 镀层显微形貌进行横切片与纵切片的观察,包括晶界与晶 内缺陷; 2、显微力学分析。采用纳米压痕仪对镀层进行硬度分 析,固定最大压入深度为500nm,线性加载正压力,加载和 卸载速率均为:40mN/min,在最大载荷上的停留时间为0秒; 3、热老化。观察缺陷板微观组织在热老化方面的表现 有无差异。 结果分析 微观结构分析 对缺陷板的水平切片发现,柱状晶的电镀铜晶粒内部 存在大量密集的亚晶,亚晶界为细微的平行直线段,直线 段起始均位于晶内,符合典型的孪晶特征,此为孪晶界(见 图4)。 在垂直切片中覆铜箔虽然显示了类似的柱状结晶,但 是在水平切片中的孪晶密度却非常小(见图5。但在相同的 腐蚀条件下晶界比较明显),正常板的等轴晶也几乎不存 在孪晶现象,这表明高密度的孪晶是该缺陷镀层的特征。 纳米压痕分析 热老化 讨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柱状晶具备与通常的等轴晶一样 好的力学性能。以覆铜箔为例,IPC-MF-150对铜箔进行 了分级,通常的电镀铜箔分为STD标准型、HD高韧型与 HTE高温延展型[8],标准型的铜箔采用超高电流密度电解制 备,获得的往往是柱状晶,此种铜箔无法满足反复弯曲或 高温加工膨胀严重的情形,所以HD与HTE铜箔均不是柱状 晶而是等轴晶[9]。 本案例中缺陷板的失效机理? 孪晶[10]是以晶体中一定的晶面(称为孪晶面)沿着一 定的晶向(孪生方向)移动而发生的,孪晶不仅破坏了晶 格的长程有序,同时也是变形的主要机制之一;施加应力 时,一部分晶体将沿孪晶面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切变。 通常情况下,孪晶的动力学特点为难萌生易扩展。 孪晶萌生一般需要较大的应力,但随后长大所需的应力较 小,其拉伸曲线呈锯齿状。本案例中的镀层在电镀时已形 成了高密的孪晶,所以在受到应力时变形非常容易,故弹 性模量下降。孪晶作为晶内缺陷,表明晶体局部存在高应 力区,所以纳米压痕显示硬度较高。纳米压痕的结果很好 的反映了缺陷柱状晶的组织特点。 晶界空洞则表明电镀铜结晶存在大量的缺陷。除了孪 晶之外,通常电镀缺陷还包括空穴、位错。这种类型的缺 陷为原子级,但是在老化过程中会发生聚集,而晶界理所 当然的成为聚集的理想场所;从图8的试验结果来看,晶界 缺陷也极大的阻碍了再结晶过程的发生。缺陷板老化后的 晶界空洞表明该板的电镀结晶过程引入了大量的空穴、位 错缺陷。 所以,电镀过程导致的高密孪晶与空穴、位错缺陷使 得铜镀层在温度冲击等过程中发生了早期失效。 本案例中缺陷板的失效原因? 由于供应商无法追溯准确的制程变异,而在PCB工厂 里将缺陷复现成本也很高昂,所以寻找具体的制程原因非 常困难。 电化学理论表明[11],过电位是影响电极反应动力学 的最主要因素,高的过电位将使电极反应速率增加。作者 认为,柱状结晶源于铜沉积反应的过电位异常高。电镀初 期的形核理论上是等轴状,为后续的沉积提供晶种;如 果过电位过高,沿晶种的生长速率将非常快,此时晶粒 的生长方向应沿介质的浓度梯度方向,即垂直于孔壁。 Merchant[12]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增加电流密度,降低槽 液温度、阳离子浓度、搅拌速率和pH值等诸多制程因素, 均会显著增加过电位,而这些因素当中,电流密度、表面 活性剂的影响可能最为明显。电流密度取决于电源设备, 所以变异的可能性小,所以认为该批次单板异常结晶的原 因可能为电镀药水的表面活性剂出现了某种异常。 如何在来料检验中规避此类失效风险? 所以建议拒绝所有的柱状结晶! 虽然目前的IPC-600等PCB来料检验标准中均未涉及铜 的结晶状况,但是仍建议PCB的下游用户须在各自的企业标 准中增加此项内容。同时,建议后续的IPC相关规范中纳入 此内容。 总结 致谢: [10] Yongning Yu, Metal and metallu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Chinese), Metallurgy Industry Publishing company, Beijing. 2000 |
Leave a Reply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