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月25日讯 炼油产能”大跃进”
国内成品油销量已经不可能再现年增长10%的盛景,而大型炼油项目却不断上马并开工建设。对此,有关国内炼油产能将过剩的言论,不绝于耳。
就在2009年结束前10天,中国石化天津石化千万吨炼油工程工艺流程全部打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年。这是2009年继惠州炼油、独山子石化、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后我国大型炼油基地的又一进展。2009年终结之后,大炼油项目的推进与筹划并未画上句号。台州炼油、中俄东方石化等项目仍在推进之中。
不过,在世界炼油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中国炼油”大跃进”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产能过剩的质疑。目前我国很多大炼厂仍处于规划或者建设阶段,还没有从现实层面带来成品油产量的激增,而此时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就已相当富余。试想,一旦迎来几年之后炼厂扎堆投产的高峰期,国内市场能否容纳下比现在多上亿吨的油品?
多方鏖战
炼油产能的集中以广东省最为典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东石化产业从几近空白起步,到目前已建设成为国内外石油巨头扎堆布点、生产规模宏大的世界级石化基地。
以茂名石化现有的1350万吨/年产能计算,加上湛江东兴800万吨/年炼油(规划扩建到1500万吨/年)、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惠州大亚湾1200万吨/年炼油,广东现有炼油能力达到4650万吨/年,离2010年全省炼油达6500万吨/年的目标仅是一步之遥。
不过,2009年8月,发改委已经批准茂名石化的原油年加工能力提高近一倍,至2550万吨/年。中石油揭阳大炼油2000万吨/年项目也在厉兵秣马,加上一系列改扩建项目的实施,几年之后,广东地区的炼油产能将向1亿吨/年靠近。
这其中,中国石化的力量自然占优势。广东地区的炼化产业为中国石化长久经营。茂名石化、广州石化和湛江东兴炼油均为中国石化投资,炼油产能占了近3/4。
2009年6月投产的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结束了中国石化在广东炼化领域的垄断地位,惠州成为中海油发展中下游产业的重要战略据点。按照中海油有关炼化产业规划,继一期工程后,中海油正在加紧建设二期工程并规划三期工程。到2020年,中海油在大亚湾地区最终将形成4000万吨/年炼油、300万吨/年乙烯的产能。
中国石油在广东自然不甘落后。2009年3月,中国石油揭阳炼油项目选址惠来大南海国际石化综合工业园,一期炼油工程规模达2000万吨/年,二期工程还将新增产能2000万吨/年,以及百万吨级乙烯项目。这意味着在广东规划的揭阳石化基地,未来也将形成4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
各大巨头在广东布阵虽有先来后到,但目前来看,整个竞争格局已大为改变。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即将形成。
广东地区的热火朝天只是一个缩影。在国内很多地方,炼化企业们也正在加紧布局炼油项目。根据各地的建设情况统计,2009、2010两年中国新建投产的项目有: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年、中石油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年、中石油钦州1000万吨/年,实现新增炼油能力3200万吨/年。此外,还有中石化福建炼化、中石化武汉石化、中石化长岭炼化、中石化天津石化、中石油抚顺石化等改扩建项目,新增炼油能力达2150万吨/年。此外,一批中型炼厂如大港石化、华北石化、呼和浩特石化、庆阳石化等炼化企业的改扩建带来的增量也不可小觑。
而在中海油加入炼油大军后,其他央企也在寻机进入。
化工巨头中化集团多年来一直希望能够打通上下游产业链。2009年中化集团终于获批在福建泉州建立1200万吨/年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该项目预计2012年建设完成,主要加工从科威特进口的原油。
国内成品油销量已经不可能再现年增长10%的盛景,炼油能力却仍在继续扩张。对此,有关国内炼油产能将过剩的言论,不绝于耳。
过剩之忧?
受当前宏观经济、燃料效率标准提高和可再生燃料替代等因素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美国,炼油产品的总需求呈下降趋势,汽油需求出现自198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但与之相对,世界炼油产能却在同步增加。
据悉,全球炼油业出现了过多的闲置产能,减产、关停等消息也频繁传出。在全球各地炼油业中,此次面临形势最严峻的地区在亚太。
《油气杂志》统计的数据显示,2008年亚太地区新增炼油能力60.3万桶/天,而新增需求仅为19.9万桶/天;2009年新增炼油能力将达到164.5万桶/天,而需求将减少41.4万桶/天;2010年新增炼油能力为104.3万桶/天,新增需求54.1万桶/天;2012年亚太地区将新增炼油能力140.7万桶/天,新增需求64.2万桶/天。
产能过剩将迫使部分装置降低加工量或停产。同时,因欧、美汽油需求持续下降,亚洲炼厂无法扩大出口缓解压力。预计亚太炼油业所受影响将持续到2010年,各国所受影响有所不同。在国际炼油能力明显过剩的背景下,中国国内的炼油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的炼油行业是否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
中国石化咨询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经济师舒朝霞认为,从目前规划情况看,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达5.8亿吨/年,届时石油需求约5.5亿吨。到2015年,国内炼油产能供大于求的局势将逐渐显现。她预测,2015年汽柴油都将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汽油过剩60万吨,柴油过剩量最大,约300万吨。再加上中东地区炼油装置的集中投产,我国成品油市场面临激烈竞争。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市场营销所汤湘华则表示,截至2008年底,国内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4.35亿吨/年,延长集团及地方炼厂的炼油能力1.02亿吨/年,合计原油加工能力已超过5亿吨/年。加上2009年陆续新投产的炼油产能,国内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5.66亿吨/年,初步测算成品油供应能力至少能达到3.3亿吨/年。而从成品油需求预测分析看,2015年国内成品油需求在3亿吨左右,这就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内总体炼油产能是过剩的。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信息部高级工程师田春荣此前称,中国未来两年建成投产炼油能力将超5000万吨/年,炼油能力过剩局面或将持续。
在炼油能力是否过剩上,却有另一派专家持完全相反的观点。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专家孙宝文分析,目前国内的原油消费达到3.76亿吨/年,中国的炼油能力是2.6亿吨/年,其中中国石油的炼油能力是1.2亿吨/年。他预测,到2020年国家的原油消费将达到5亿~5.5亿吨。因此,中国肯定还需要继续建大型炼厂,继续布局。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表示,现在没必要过多强调过剩。世界面临炼油产能过剩的现实危险,不等于中国过剩,但也不排除有过剩的情况。目前我们要防止的,是国外过剩对国内带来的冲击。
支撑理由
不管怎么说,2009年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出现了过剩的苗头。汤湘华表示,”需求层面看2009年前三个季度成品油消费16160万吨,仅增长0.6%,其中汽油同比增长6.5%,柴油同比下降2.9%;供应层面看,今年以来随着惠州炼油1200万吨/年、福建炼化一体化新增800万吨/年、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年扩建等项目的陆续投产,成品油供应能力至少提高1500万吨/年,加之地炼的开工率普遍高于去年,总体看,今年社会成品油资源丰富,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
即便如此,新的炼油项目及改扩建项目也是层出不穷。对于广东、环渤海地区出现的争上项目情况,舒朝霞表示担心。
舒朝霞认为:”各个企业都赶着上新项目,很有可能过于集中,需要国家平衡。我们呼吁政府合理布局,谨慎审批,不要到处开花。否则,不仅带来严重污染的后果,而且会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
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放开,与国际接轨力度越来越大,中东原油进入国内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随着俄油的进入,我国炼油企业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舒朝霞分析,未来中国石化产业不仅面临自身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还将直面中东产品的冲击。到2013年,中东、印度上的炼油项目投产会特别多,尤其是中东油品很可能会出口,转向出口到亚洲、非洲等地。非洲经济、生活水平不够发达,市场需求少得多。那么主要出口会向亚洲市场,亚洲市场则主要是中国和印度,但印度本身国内就有很多炼油装置。中国理所当然首当其冲。
也有专家认为,现在说炼油产能过剩为时过早。他们认为炼油产能长期内不会过剩,反而还应加强大型炼油装置建设,淘汰小炼厂,尤其是那些污染大、物耗能耗大的地炼。
其理由是:规划中的炼油项目并不是规划就能实现;眼下短期的供应过剩,仅仅是阶段性和区域性过剩,随着中国经济恢复,这些都是可以被消化掉的。
宋爱萍认为,规划上的项目从企业角度来看,不一定都能实现。大型项目不是规划就能实现的,还要国家慎重评审。
孙宝文认为,从眼前产能来看,可能一些产品过剩,但未来几年会消化眼前产能。将来趋势是不会过剩。
”目前炼油主要考虑中小炼厂,这些地方小炼厂目前的负荷已经很高了。国内地炼主要还是通过两大公司下属企业获得燃料油。从两大公司来讲,山东炼厂的能力很大,扣除资源因素,两大公司的加工负荷也已经很高。”孙宝文进一步表示。
但是,关闭中小炼厂谈何容易?”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回落,成品油价格的国内与国际差距缩小,甚至国内价格开始高于国际价格,大大刺激了炼化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前期减产或停产的地方炼厂也陆续加大生产量。从而造成成品油市场资源过剩,炼油开工率下滑的局面。”汤湘华表示。
舒朝霞认为,目前地方炼厂约有7000万~8000万吨/年的产能。这接近1亿吨/年的产能有利就开、无利则停,对市场冲击很大。
”到2015年,这些地炼也不可能会被淘汰,因为前期投资已经做起来,后期可以不断地改扩建。国家扶持大炼油,规定地炼在150万吨/年以下规模的停产,但是它们也可以通过扩建过关,不一定非要新建150万吨/年的产能。因此,对小炼厂采取关停不是由行政命令决定的,这与我国的市场发展阶段有关。”舒朝霞认为。
一位不愿署名的专家认为,现在我国炼油业的确面临着闲置产能增多的考验,从目前来看,应该属于中短期的。由于目前这种不正常的需求萎缩,再加上大量炼油项目的上马投产,导致了炼油业闲置产能面临着阶段性的过剩。
孙宝文认为,炼油能力与中国经济环境有关,等中国经济走上正常发展速度,对油品需求还会增长,届时中国炼油能力还不够。
”目前国内炼油产能的区域性过剩还是存在的。从全国的消费市场来看,这些区域性的过剩油品还是能消化掉的。目前的区域性过剩主要体现在东北、西北地区,随着更多炼油项目的投产,广东地区的成品油也可能过剩。但是各省之间可以调配,最终基本能消化掉。”孙宝文分析道,”至于结构性过剩,还是不存在,主要是企业可调节炼厂产品的生产。汽油柴油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新建炼厂都会调整,按市场预测结果做调整。而国内的环保法规以及相关机构都会要求炼厂生产高品质汽柴油。整体上看,还要持续发展炼油装置,这是中长期炼油需求提出的要求。” (记者张娥)
炼油业未来之路
我国炼油业既面临自身产能过剩的威胁,又面对世界炼油产能过剩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建炼油项目应做好布局工作,有导有疏。已经建成的炼油企业则应练好内功,提前做好应变准备。
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条生存法则无疑在炼油行业同样适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炼油巨头集中投产,欧美成熟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随着中东等国际大型炼油投产,随时会冲击亚洲市场,而中国则是首当其冲。
在这样的背景下,炼油产能过剩存在较大的威胁。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对于我国的炼油企业来说,亦是如此。我们必须提前规划,从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到企业自身内功的修炼,都要做好准备,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政策引导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发达国家因为市场成熟,炼油能力出现明显过剩。另外由于危机导致经济正处于低谷以及复苏阶段,产能过剩越发明显。
幸运的是,我国的炼油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满足于国内市场需求,不同于中东各国以及印度等的炼油工业除满足国内市场外,产品还要大量出口。
”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预测需求还会出现较快增长,至少2010年会有较大的增长。中国还需要加强必要的炼油装置建设。”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新建项目的合理规划无疑非常重要。
在能源局未来3年的油气规划中,建设大型炼油基地由三部分组成:加快镇海、茂名等炼油厂改扩建项目建设;落实建设条件,开工建设四川、广州、泉州、上海等大型炼油项目;积极推进委内瑞拉、卡塔尔、俄罗斯等国企业提供原油资源在我国合资建设的大型炼油项目。
具体到企业来说,石油巨头纷纷制定了未来的规划路线。
按照目前中国石化已经制定的炼油规划发展计划,未来中国石化将改造和新建设项目共计13项。其中扩产项目7个,共计增产达到3000万吨。其中金陵石化由原来的1300万吨/年,增长到1800万吨;茂名石化由原来1350万吨/年,增长到2550万吨/年。另外,新建项目6个,新增炼油能力6800万吨/年。
中国石油制定的规划则是形成产业圈”四带一圈”的炼化业务布局。建成18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炼油能力达到近3亿吨/年,其中含硫原油加工能力近1.5亿吨/年。
在传统的三大石油公司中,中海油实力最弱。按照中海油规划,2011年完成惠州炼油二期改造,年炼油能力扩展到2000万吨/年,并开展扩建到4000万吨/年的研究;大榭石化三期改造扩建,2013年炼油能力扩展到1000万吨/年,中捷石化重组扩能,2014年到达2000万吨/年。同时,中海油已经对山东地炼进行收编,其产能也有300万~500万吨/年。
另外,中化集团在获批福建泉州12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后,布局在浙江舟山的1200万吨/年炼油专案也计划在2011年动工建设,到2014年完工,主要加工从阿联酋、安哥拉、加拿大进口的高硫原油。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市场营销所汤湘华认为,面对未来我国成品油市场资源充足、炼油产能过剩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层面通过总体把握宏观资源调控,制定各项政策,为国内成品油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另一方面各炼化企业需要及时应对市场千变万化,做好产运销的衔接。目前国内各大石油公司都在着手进行”十二五”及中长期炼油规划,由于大型炼油项目涉及资源、市场、厂址、工艺方案等多方面不确定性,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很难保障所有规划项目均能顺利建成投产,所以各公司规划中提到几个甚至十几个炼油项目都不足为奇。
”中国政府应注重宏观调控,调整结构,注重装置布局。避免炼油项目的无序竞争、过度竞争。从总体上来看,中东炼化装置建成投产,很多产品往外销,世界市场包括中国都会面临威胁,国内炼化企业要采取必要的对策。国内的企业也要注意避免产能过剩,当产能超过当地需求增长时,要规划往外分流油品。在危机的影响下,满足国内需求时,企业也要调整好项目建设投资与投产的时机,把握投资节奏。”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一位专家建议道。
这位专家还建议,随着国内油品消费增长,炼油能力也会要求有一定增长。如果未来产能赶不上市场需求,政府还要加快布局新的炼油项目。但政府还应注重总量控制,做到布局合理。
”在炼油项目方面,沿海城市越来越获得政府的青睐。一方面,由于未来中国新增原油绝大多数要依靠进口原油,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也是成品油需求较大的区域。”易贸资讯研究员分析。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专家孙宝文建议,未来新建的炼油项目要围绕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战略通道来建设。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应尽可能集中布局,综合利用资源。从国家、公司来讲,这都是趋势。集中布局,能够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情况,可以做到集中污染物处理,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引导炼油向基地化、集中化发展。”孙宝文认为。
炼化一体化
国内炼油单厂规模一般较小,中国炼油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整体竞争力迫切需要提高。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依托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要求,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实施上述项目,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炼油和乙烯企业平均规模分别提高到600万吨和60万吨”。
从目前正在新建及开扩建的炼油项目看,建设规模均在千万吨级以上,完全符合振兴规划中的要求。汤湘华认为:”尽管目前国内尚未摆脱进入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影响,市场需求相对低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型炼油项目从规划到建成投产至少需要5年的周期,在市场低迷时开展项目的投资建设也正是费用最省的时机。我认为在石化产业振兴规划里提出20个大型炼油基地是合理的。”
除了大型化外,炼化一体化也是增强炼油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产生的效益也非常可观。炼厂进料的25%被转为更高价值的石油化工产品,对联合化工厂的回报率即可提高2~5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石化炼化一体化优势已非常明显。领军的主要代表企业是茂名石化、青岛石化、镇海炼化等,齐鲁石化、上海石化、燕山石化等都实现了炼化一体化。福建炼化、天津石化的一体化等项目都不错。
中国石油炼化一体化进程也非常快。抚顺、兰州、独山子、四川等石化基地都是背靠着千万吨炼油项目,吉林和大庆地处东北,周边分布的也是中国石油的炼厂。
中海油则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炼化一体化一步到位。惠州大炼油与中海壳牌仅一墙之隔,炼化一体化成效显而易见。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中国的炼油厂采取炼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炼油与化工联合起来发展规模产业,可谓明智之举。
据悉,锦州石化炼油厂利用芳含大于40%的油浆,经沉降分离后直接作为天然橡胶和各种合成橡胶的软化剂;武汉石化厂将油浆经脱沥青、精制、脱色等制取了二元族烃型橡胶软化增塑剂;齐鲁石化公司和济南炼油厂等也采用催化裂化重芳烃(FCCHA)研制了橡胶软化剂。
催化裂化油浆中含有催化剂粉末,过滤后的澄清油在化学组成上与渣油相比有很大变化。催化油浆密度大,氢碳原子比低,芳烃含量高,胶质、沥青质含量低,残炭值低。
油浆最大的特点是含有50%以上的稠环芳烃,且主要是四环及以上芳烃,其侧链少而短,氢碳原子比低,因此可以用油浆的这种特点来开发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有些可以是精细化工产品。
在炼油过程中,虽然炼油副产品只占少数,但是这部分物质价值经过深度挖掘后,产生的效益不可忽视。包括石脑油,聚乙烯等等,充分利用好其价值,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
”除了主导产品成品油外,炼厂还生产大量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包括液化气、沥青、丙烯、聚丙烯等等,国家在这些产品的价格上不控制,企业如果卖得好,也可以为炼油的效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舒朝霞认为。
降低成本
炼油厂总成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油成本,二是加工成本(完全费用)。原油成本一般占到成本的90%以上。
影响原油价格的还有原油的品质:衡量轻重的API和含硫量。不同品质的原油价差很大,如低含硫轻油的布伦特原油价格要高于重的含硫高的迪拜原油价格每桶11美元。虽然加工含硫量高的重的原油的费用要高些,但是当两者的价差超过2美元/桶时,能加工含硫量高的重的原油炼油厂的效益将显著高于低含硫轻油。
因此,专家建议,做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跟踪分析,搞好原油采购,优化原油配置。在油价低迷时,通过加大采购量来降低原油成本(原油费用占企业成本的90%以上);努力增加具有价格优势的劣质原油的加工量。
目前,世界上低硫原油仅占17%,含硫原油占30.8%,高硫原油比例高达58%,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扩大。世界原油平均APIO重度将从2000年的32.5减小到2010年32.4、2015年32.3,平均含硫量将从2000年1.14%增大到2010年1.19%、2015年1.25%。
据预测,到2010年,进口中东含硫原油将达到6000万~7000万吨。
充分利用含硫、重质原油及开发利用非常规石油资源是世界和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非常规资源是指油页岩、重质原油,焦油砂或天然沥青。我国非常规储备比例比常规储备多16倍。如果这些储备能得到很好开发,到2015年相当于每天生产180万桶原油,将给传统能源结构带来革命性调整。
以国内炼企老大镇海炼化为例。除了精细化管理外,它的规模优势和”粗粮”消化能力是低成本的重要原因。早在”九五”期间,镇海炼化就形成了含硫原油加工路线。有鉴于此,中国石化大力推广重质原油和含硫原油基地的建设。茂名石化、齐鲁石化、金陵石化等都具备了非常强的”粗粮”消化能力,原油成本随之下降。
对此,专家认为,炼企要想保证未来高枕无忧,企业本身还需要炼油企业优化和开足指标先进的一流生产装置,改造和调整中游装置,淘汰落后装置,将效益最大化。
此外,企业还要贴近市场,做好服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后,加强精细管理,搞好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有效降低炼油操作费用。
|
Leave a Reply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